前拜仁慕尼黑、山东鲁能主帅菲利克斯·马加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国际足联世俱杯赛事提出了尖锐批评,称其“纯粹是赚钱的熊猫体育把戏”,并强调欧洲与其它大洲俱乐部之间的实力差距正在急剧扩大,导致比赛失去竞技悬念,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全球足球界的广泛讨论,再次将这项国际足联重点推广的赛事推上风口浪尖。
马加特指出,世俱杯自创立之初就被包装为“世界俱乐部冠军的终极对决”,但实际上,赛事的设计和运营完全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而非竞技公平,他特别提到,欧洲球队近年来几乎垄断冠军,南美球队尚可偶尔制造悬念,而亚洲、非洲、中北美及大洋洲的参赛队伍则完全沦为陪衬。“我们看到的不是势均力敌的对决,而是一场又一场毫无悬念的表演,球迷花钱买票,是为了看精彩的比赛,而不是提前知道结果的商业秀。”马加特说。
从数据上看,马加特的批评并非没有依据,自2005年世俱杯重启以来,欧洲俱乐部赢得了过去16届中的14次冠军,仅在2012年和2021年由南美的科林蒂安和切尔西的对手帕尔梅拉斯与蓝军战至决赛但最终仍由欧洲球队夺冠,比分差距也常常十分悬殊,例如2020年拜仁慕尼黑决赛1-0击败墨西哥老虎,或2022年皇马5-3战胜利雅得新月,尽管进球多,但比赛过程中欧洲球队的控制力明显占优,亚洲球队最好成绩仅为决赛入场券,而非洲冠军则屡屡在半决赛遭遇惨败。
马加特进一步分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务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欧洲顶级联赛通过庞大的电视转播合同、商业赞助和欧冠联赛的奖金分配,形成了巨大的财政优势,使得他们能够网罗全球顶尖球星,建设顶级青训体系,相比之下,其他大洲的俱乐部往往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外流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当一支欧洲豪门的身价超过10亿欧元,而一支非洲或亚洲冠军可能只有其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时,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他补充道。
世俱杯的扩军计划更是马加特抨击的焦点,国际足联宣布从2025年起将世俱杯扩至32支球队,每年举办一届,声称旨在提升赛事影响力和竞争性,但马加特认为,这只会加剧商业剥削,而无法改变实力不平衡的本质。“更多的比赛意味着更多的转播收入、赞助费和门票销售,但这些钱最终会流向哪里?大概率还是欧洲大俱乐部,其他大洲的球队只是来凑数,增加一些‘全球参与’的虚假光环。”
欧洲足球的支持者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世俱杯为其他大洲的俱乐部提供了与顶尖球队交手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其经验和曝光度,沙特球队利雅得新月在2022年世俱杯上与切尔西和弗拉门戈的激烈对抗,就展示了亚洲足球的进步,马加特反驳称,这种“学习经验”远远不足以弥补结构性不平等。“偶尔一场表现好,并不能改变整体格局,真正的发展需要的是资源倾斜和长期投资,而不是一年一次的象征性比赛。”
从历史角度看,世俱杯的前身是丰田杯(洲际杯),那时南美和欧洲的冠军对决往往势均力敌,吸引了全球关注,但随着足球全球化加速,欧洲逐渐成为绝对中心,世俱杯的竞技价值随之下降,赛事更多依赖于明星球队的吸引力来拉动收视率,例如皇马、巴塞罗那或拜仁的参与总能带来更高关注,但这进一步凸显了比赛的不平衡。
球迷的反应也呈现两极分化,一些球迷同意马加特的观点,认为世俱杯缺乏悬念,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欧洲球迷可能更关注本国联赛或欧冠,而其他大洲的球迷则因实力差距感到沮丧,相反,国际足联和赞助商则继续推广赛事,强调其“团结全球足球”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在批评者看来只是掩盖商业动机的修辞。
世俱杯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竞技公正,马加特建议,国际足联应将更多资源用于扶持弱势大洲的足球发展,例如通过财政公平政策或技术援助,而不是单纯扩大赛事规模,否则,世俱杯可能永远无法摆脱“赚钱把戏”的标签,反而成为足球全球不平等的一个缩影。
马加特的批评揭示了现代足球中日益扩大的鸿沟:金钱与竞技的冲突,全球化的理想与现实的不公,世俱杯作为一项年轻的赛事,本应成为足球文化的庆典,但现在却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这项运动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 address 这些挑战,它很可能继续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
发表评论